兰香文化

挖掘地方文旅特色,促进交旅深度融合

来源:沿渡河管理所  作者:张荣  发布时间:2023年03月10日 17:50:56

摘要文化性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质之一,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。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、出游能力的不断增强,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“走马观花”式的观光游,正在向“文化深度游”“文化休闲游”等追求文化主题方向快速转变。地方政府及相应职能部门顺应趋势,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特点与优势,为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不遗余力。高速公路运营部门如何顺势而为,加大地方特色文旅宣传,促进交旅深度融合,有效的引流上路,是摆在高速公路运营人员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。

关键字:高速公路运营 文旅产业 交旅融合

 

文旅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实践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朝阳产业,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,有着不可估量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。将高速公路运营与文旅产业相融合,借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高速公路运营效益提升,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。下面笔者将结合巴东地域文化特色,就如何发挥地方文旅特色,促进交旅深度融合,推动高速公路运营效益提升进行探讨。

一、巴东县文旅资源优势及特点

(一)红色根据地文化

万仙洞,位于巴东县溪丘湾乡徐家湾村,地处巴(东)、兴(山)交界处。“形势最为险要,两边对岩,中一小溪,洞在岩之半山。1931年春,贺龙率领红三军东下,为了避免敌人“围剿”锋芒,将伤病员移到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后方留守处——万仙洞医疗,留守处共有260多人。4月25日,敌军进犯万仙洞,一场“围剿”和反“围剿”的血腥战斗打响了。黄大鹏率领部队奋力反击敌人,不幸被敌截为两部,一部分在贾家坡,一部分到黄家山,留守处处境非常艰苦,敌人以重兵围攻万仙洞,经过18天的激战,留守处终因弹尽援绝,除2人跳岩幸存和十几名妇女儿童被释放外,其余200余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。这次战斗,红三军牺牲惨重,但是从全局看,苏区军民团结奋战,牵制住敌人3个团的兵力,保证了红三军顺利北上,以局部的牺牲换取了全局的胜利,它以光辉的篇章永远载入革命的史册。

弘扬革命传统是新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。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,发展红色旅游,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。红色旅游寓教于游、寓游于教,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,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,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。

(二)泉口精神

泉口,这个“蜗居”于巴东县沿渡河镇西北端的村寨,四面环山,一条河流冲破山谷流向山外,一条公路顺着河流延伸至村中心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村寨,却孕育了一股强劲的红色精神——“泉口精神”。

“风吹石头滚下河,老鸦歇脚土就趖,三个月亮晒死苗,一场暴雨现岩壳。”最高的地方海拔2400多米,最低的地方只有400米,坡度大多在40度以上。这是50年前泉口地质的真实写照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守着贫瘠的土地,越种越穷。遇到暴雨等自然灾害,田垮坡滑,原有的耕地越种越少,村民靠国家供应度日。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,张植弟同志临危受命担任泉口公社党委书记。恶劣的环境,百姓的疾苦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中。面对严重的灾情,面对饥饿的群众,面对党的重托,张植弟愁眉不展。是战天斗地向山要粮?还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?时任泉口公社党委书记张植弟常常思索:怎么这个地方就养不活人呢?答案是田越来越少,人口越来越多。于是他响亮提出“甩脱讨粮棍,甩脱缺粮帽,向山要粮、改坡为梯”的口号。1960年,一场动员会后,泉口公社3个大队22个生产小队1000多人,推着板板车,背着背篓,扛着十字镐,打响“向山要粮”的战斗。

“‘泉口精神’是逼出来的,也是干出来的。”一顶草帽、一双草鞋、一双山袜子是张植弟的“标配”,只要从外回到公社,张植弟便换上“标配”,和大家一起抬石头、抡大锤、扛钢钎、推板板车,饿了啃红薯。同时,夜晚抽空为思想“抛锚”的生产队开动员会,号召社员把眼光放长远,作为“泉口人”,无论有没有改田任务都要互帮互助。正是社员们苦干实干,先建好的梯田逐渐有了收成。在张植弟带领下,18年时间,按照“先治坡,后治窝”的目标,泉口共修梯田2262亩,涌现出“铁姑娘”韩英、“硬骨头”黄兴昌、“实干家”刘道礼、“老黄牛”陈宏才、“女愚公”舒显桂、“红管家”韩守定、“三把挖锄办药场”的荣贞贵、民兵连长黄杰昌等8位模范人物。其中有7名共产党员和1名共青团员。

1990年冬,巴东县委、县政府决定,以“泉口人民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,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,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”作为泉口精神的实质。泉口公社从一个“吃饭靠供应粮、用钱靠救济款”的穷公社,变成了全省“学大寨、赶泉口”的一面红旗。

(三)纤夫文化

神农溪原名沿渡河,后因传说中神农炎帝在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,改为神农溪。整条溪流共分3个峡段,由长江交汇口向内依次为:龙昌峡、鹦鹉峡、神农峡和1条支流(绵竹峡)。“争牵百丈上岩谷,两旁捷走如猿猱”。纤夫的存在,反映出旧中国交通落后的现实,水路交通,依靠木船。千百年来,神农溪两岸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、日用工业品,全靠扁舟运进运出。然而行船的通道,三峡流域多急流、险滩、暗礁,在机械船只未出现之前,只能凭借纤夫的牵引,船只才能安全通过。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,出现过匍伏两岸、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人民。纤夫拉着长长的纤绳,爬上山崖,夹岸行进,他们屈着身子,背着僵绳,在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,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。号子有声无字,“嗨,嗨哟哟,嗬嗨,拖呀,拖、拖拖……”号子声声,空谷回荡。

“妹妹你坐船头,哥哥在岸上走…”这首《纤夫的爱》传唱一时,却从未亲眼见到过。但是在神农溪可以体验到这种纤绳在船头荡悠悠的情景。如今三峡蓄水后,船只过往也已不再需要纤夫拉行。纤夫拉纤在整个长江三峡已绝迹多年,而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的纤夫拉纤项目,因旅游发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,纤夫们拉着古老的“豌豆角”木扁舟,在乱石堆深一脚浅一脚,展现出了纤夫独特的力与美,是古老的纤夫文化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,也是三峡地区保存最好的纤夫“活化石”。

(四)巴人文化

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,它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演进中,逐步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地域文化,即巴文化。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,在产生、形成与发展中,与其周边的民族文化长期发生冲突与交流,反映出自己的独特风韵,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巴文化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内涵。巴人生活的大山大水,塑造了敦厚直率的风土人情;巴人辗转迁徙的曲折历史,造就了忠诚劲勇的品格。

古代巴人生性豪爽,自古就有大口吃肉、大碗喝酒的习俗,酒是用土法子酿制的包谷酒,原汁原味、口感绵长,清香沁人心脾,喝酒时双手端碗表示尊敬、一饮而尽表示诚意、碗口向下举过头顶表示毫无保留,用力摔在地上把碗摔碎意为岁岁(碎碎)平安,“摔碗酒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
巴人及其后裔能歌善舞,“巴渝舞”和“巴讴”是巴文化的重要特色。这两种歌舞的性质相同,又唱又跳,属于民歌民舞。现在,巴文化还蕴含了:哭嫁、吊脚楼、摆手舞等文化特点。

二、文旅产业现状及劣势

1.投入不足、影响力不大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,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,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也就应运而生。目前巴东县文化旅游行业正处于成长期,随着政策和监管不断规范化的发展,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正逐步释放。

据了解,巴东县旅游投资依然延续了民营资本为主、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。在投资总额中,民营企业投资额占比最高,民间资本投资占60%。投资相对集中于旅游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,投资力度相对薄弱。加之没有对其大肆宣传,坐等客来形式较为突显,导致知名度不高。

2.配套设施不完善。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,游客群体对景区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,目前巴东地区的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则未能跟上脚步。主要反映在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,如万仙洞等景区道路年久失修,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(点)的可进入性。另外旅游住宿分布不合理,多集中在县城,景区缺乏食宿接待能力。景区内符合现代人休闲需要的游客游憩区有待完善;旅游交通标识、交通信息图以及导游图等旅游交通体系建设还相对薄弱,配置娱乐体验、健康体验、购物体验、特色休闲体验等复合功能的文旅产品有待于进一步改善。

3.交通便利的优势没有充分得到发挥。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先行官”,在推进交旅过程中,交通应该发挥先行的作用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全域旅游的快速推进,交通运输作为旅游业的基础支撑,其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愈加凸显。从实践来看,交旅融合早已起步,但目前,只有交通部门主动对接部分旅游景点,导致虽然有创新意愿,但推广成本高昂;有促进政策,但让市场“有感”困难;有融合大方向,但路径和主体有待进一步明晰;有合作机制,但不确定性多等症结。

三、对交旅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

1.加大联合宣传、推广力度。交通媒体宣传成本低、到达率和爆率频次高,在旅游宣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,当前交通媒体的各种形式也出现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。

以辐射到足够多的消费人口为目标,开展“提质增速 引车上路”专项活动。依托景区资源,达到引流带动作用。主动到沿线旅游景区走访交流,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,对景区现行运作模式、旅游营销策划、旅游专项活动、如何加强景点宣传及交通路线指引进行详谈,促成互惠互利的有效机制,提升沿线旅游资源的社会知晓率,打造高速公路优质服务新体验,实现“服务品质、社会效益、企业收益”三提升。

2.科学规划文旅路线,充分展现地方文旅特色。与景区、旅游公司联动发展。秉承“共建、共享、共赢”理念,与相邻路段、服务区、景区等单位形成合力,借助服务区、收费站点、景区部分公益宣传平台,定期推送沿线文旅资源,提升沿线景点社会知晓率,打造满足游客需求的“一条路服务”,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前往,实现“车客”双赢。

3.推动交旅深度嵌入,实现“1+1>2”效应。谋划线上线下“高速+旅游”发展新路径。线上,以游客视角到旅游景点、红色基地、乡村采摘打卡,拍摄制作创意短视频,编辑景点推荐文案,利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,广泛宣传地域民族文化及特色。线下,充分发挥所辖收费站阵地优势,积极收集司乘对高速收费站服务的新需求、新建议,收费员化身专属导游,及时发布旅游信息,将游客服务点前移,用“旅游化、体验化”串联共享服务需求,实现“交通延伸美好生活”。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16 版权所有:ob欧宝娱乐app下载(中国)有限公司  鄂ICP备16014563号-1
公司地址: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城东大道188号紫云大厦  邮编:443000  电话:0717-6093899  举报电话:0717-4916190

信访举报